首页 > 搜索集成版块 > 三山五园 > 服务区 > 学术

【三山五园研究】香山名泉卓锡泉

日期:2023年08月16日 07:17     来源:三山五园公众号

分享:
字号:        
  京西海淀自古以来便因诸水汇聚、水草茂盛而得名。而西山一带更是泉水众多,这里不仅有燕京八景之一的玉泉趵突,更有大小的泉眼数以百计。其中曾被乾隆拿来与玉泉山“天下第一泉”一较高下便是藏于碧云寺最深处的卓锡泉。
  碧云寺泉水历史悠久,自元代初建碧云寺后便有碧云十景之一的“池泉印月”,元代诗人以“此水从何至,涓涓昼夜流。绕松生翠色,灌竹长清幽。能解三旬暑,还生六月秋。碧云天上寺,高耸拱神州”描述了其水质清纯甘美。
  至于卓锡泉之名的则源于佛教典故。全国知名的卓锡泉并不止碧云寺一处,但都在名寺古刹之内。大概当时寺内的僧人见泉水从石下涌出终年不涸,便都引用了锡杖击石成泉典故为其取名。明代《长安客话》载:“水自引寺后,石岩出,喷薄入小池,入以卓锡名之。寺僧导过斋厨,绕长廊,出殿两庑,左右折复汇于殿前石池,金鲫千头。”
  卓锡泉在古时以水量丰沛而著称,其不仅被寺内僧人所享用,更注池养鱼、养莲及灌溉树木。同时,自明代开始便通过人工修建石渠沟槽等方式对泉水进行引流疏导,供当地人取用最终汇入海淀河川。据《清史稿》载:“碧云泉水自前明以来源源不竭,且旧有砌筑沟槽。”
  清代,水草丰茂的海淀被清皇室看重。在前朝皇家园林、寺庙的基础上开始兴建离宫别苑。其中,乾隆在香山修建静宜园的同时,在碧云寺中以卓锡泉为源头,建成试泉悦性山房、含青斋、涵碧斋,构成了完整的行宫。同时对卓锡泉水路进行了进一步的梳理,与香山静宜园相通,形成复杂精妙的水系。泉水自石缝涌出后汇集成潭经石槽流入试泉悦性山房水池。随后下至含青斋院分为两路,一路注入水池后下注石渠出寺;另一路通过石渠导至 “能仁寂照”前放生池,出碧云寺入静宜园至饮鹿池(今眼镜湖)西坡上,一路流入饮鹿池,另一路流入见心斋,形成静宜园内独具江南园林特色的景观。出见心斋后下注昭庙前方河,再南入致远斋,绕过土山到勤政殿后,从勤政殿南山石上形成瀑布流入下池,溢入勤政殿前月牙河,最后出园流入宫门外方河,下注南线石槽。
  乾隆曾多次到碧云寺行宫听泉品茗、赏景驻跸。乾隆二十六年诗中写道:“试泉堪悦性,听我说其因。淡洗六根滓,静祛十斛尘。管弦方已俗,风月卜宜邻。随意山花采,过春却见春。”他还将卓锡泉与玉泉山之水做了比较:“玉泉之水,斗重一两……,清凉山、白沙、虎邱及西山碧云寺各重玉泉一分……,故玉泉为天下第一云”。而当他用卓锡泉的水煮茶后又说:“碧云寺水较玉泉山之第一泉品固稍逊,然汲以烹茶味极清冽,亦玉泉之次也。”
  卓锡泉之水除了用于品茗和营造香山静宜园水景观外,还在三山五园水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日下旧闻考》记载,“西山泉脉随地涌现,其因势顺导流御园以汇于昆明湖者,不惟疏派玉泉已也。其自西北来者尚有二源: 一出于十方普觉寺旁之水源头;一出于碧云寺内石泉,皆凿石为槽以通水道,地势高则置槽于平地,覆以石瓦;地势下则于垣上置槽。兹二流逶迤曲赴至四王府之广润庙,汇于石池,复由池内引而东行。于土峰上置槽,经普通、香露、妙喜等寺夹垣而上,然后入静明园”。
  在此后二百余年的岁月中,卓锡泉虽因各种原因造成过断流,但经过历代工匠的努力得到了恢复,今日依然涓涓不息,日夜流荡。直至今天,碧云寺及香山公园北线的水景观依然使用这一系统。近几年,随着香山生态环境不断提升,卓锡泉水日渐丰沛,泉水清澈见底,群鱼巡游,淙淙若琴声,为碧云寺和香山公园带来勃勃生机。尤其是大雨过后,水量激增,泉水之声宛如钟磬齐鸣,咕咕作响。此时古水道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水流得到了及时的疏导,排出寺外。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作者:香山公园管理处 胡克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