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25年专题 > 2025海淀两会 > 要闻

文化建设“金点子”结出“金果子”

日期:2025年01月10日 09:06     来源:海淀报

分享:
字号:        
  发布海淀“十大演艺新空间”“十大文博新空间”;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顺利开放运行;“两弹一星”在海淀主题展开展……刚刚过去的一年,海淀区文化建设加力提速,各项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区人大代表的建言与献策,彰显人大代表的履职与担当。
  2024年初,在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259人次代表提出涉及文化建设方面议案7件,最终合并形成《关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助推海淀高质量发展的议案》(以下简称“文化建设议案”),交由区政府办理。纵观“文化建设议案”的落实过程,海淀文化建设正在一步一个脚印,一件件实事办起来,一个个品牌树起来,一项项成绩亮出来,坚定文化自信,凝聚精神力量。
  建言献策
  议案聚焦海淀文化建设
  “第一次来到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从外面看更像是一座园林建筑,观众可以直接进入地下艺术展示空间,太震撼了。”去年12月3日,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开放试运行。两场重磅展览——“邂逅爱琴海——那不勒斯国立考古博物馆文物精华展”“圆明·交融——圆明园研究成果展”同步揭幕,邀观众穿越古今,尽览中外文明。家住海淀街道的刘先生作为首批参观观众,精彩的展览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像刘先生一样,越来越多的市民游客走进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感受科技与艺术的魅力。这里不仅是一个艺术展示的窗口,更是一个让人与自然、文化和谐共处的地方,成为2024年海淀区文化建设新地标,彰显古都新韵。
  2024年初,在区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259人次代表提出涉及文化建设方面议案7件,赵政党代表提出的《关于厚植文化基因、建设高品质文化强区的议案》、黄薇代表提出的《发展文化教育科技融合新业态助力新时代海淀高质量开放与发展的议案》、吴双代表提出的《关于推动数字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海淀高品质文化强区建设的议案》、孙齐炜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强深化海淀区文化建设的议案》、张永慧代表提出的《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努力打造文化强区的议案》、王萌代表提出的《关于充分发挥平台企业作用,助力海淀打造文化强区,推进科技和文化深度融合的议案》、夏海山代表提出的《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助推海淀高质量发展》,焦点都是海淀区文化建设。
  “作为首都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海淀区在打造融教育、科技、历史于一体的高品质文化方面,具备丰富的资源与独特的优势,同时,通过打造文化强区,可以带动整个区域娱乐、生活、文化气息的提升,为市民及游客带来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体验,提升海淀区产业附加值,促进百姓消费,带动区域的经济增长。”区人大代表,北京银行中关村分行党委书记、行长赵政党在《关于厚植文化基因、建设高品质文化强区的议案》中建议:聚焦“教育文化”,打造“高校+文旅”的文化产业长廊;聚焦“科技文化”,打造“智能+文旅”的文化产业长廊;聚焦“历史文化”,打造“场景+文旅”的文化产业长廊。
  “我对议案的办理结果很满意。”赵政党表示,经过一年的努力,海淀区积极规划打造海淀文化新地标,规划打造“畅春新园”科技文化集聚区,完成了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的建设,通过探索创新展陈布设和运营方式等,进一步展示了区域文化形象,提升了文化软实力,也为海淀区市民群众带来了更丰富的文化体验。他希望下一步能够更广泛地发掘区域优势和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展览展示水平,盘活博物馆资源,通过AI等数字化手段,打造集中展现海淀区历史、文化、教育于一体的数字化博物馆,丰富文创产品种类,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文化旅游体验。
  督办有力
  一年督办两年跟踪
  “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我们将按照相关要求持续监督议案办理。”区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办主任李航介绍,“文化建设议案”立案后,交区政府办理,提请区十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该议案受到区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将督办议案列为区人大常委会2024年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按照“一年督办、两年跟踪”的办理机制,2024年为议案办理年,之后将持续跟踪督办。
  记者从《关于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助推海淀高质量发展的议案》督办工作思路中发现,议案督办原则要求坚持政府统筹与部门联动相统一,在区委的统一领导下,明确海淀区文化建设思路,完善文化建设体系,监督政府牵头部门拿出符合海淀区文化特点的发展规划和阶段计划,推进海淀区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坚持资源整合与彰显特色相统一,搭建文化展示平台,形成品牌活动。坚持系统推进与打造重点相统一,点线面结合彰显文化建设成效,形成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氛围。
  李航介绍,议案督办确立了两个目标,即紧紧聚焦全区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重点解决文化资源统筹利用不够、高品质多样化供给不足、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程度不高等问题;紧紧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断丰富高品质文化供给,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体验感、获得感、幸福感。 
  赓续传承
  守护海淀文化瑰宝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区政府关于“文化建设议案”办理情况报告显示:一年来,海淀区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为做好香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全面梳理香山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成册160余页的研究报告;为讲好海淀文物故事,对全区329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数据采集、空间利用和价值阐释,坚持“一处一策”,守护好海淀的文化瑰宝。
  在加强文化顶层设计方面,去年11月26日,海淀区文化建设大会上发布了《海淀区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明确“一核、一区、两带、多组团”的海淀文化强区战略布局。制定实施《海淀区推进文化赋能科技创新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编制《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促进海淀区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规划》等,确定一系列地区文化建设近期和中远期发展目标,着力构建“人文海淀、创新之城”的整体城市形象。
  一年来,海淀区持续提升文化基础供给能力。文化基础设施提质升级,实现南北区域均衡。京张铁路遗址公园、清河之洲对外开放,五棵松万达、万象汇、砖窑里陆续成为文化展示新地标。启动海淀剧院升级改造工作和北部文化中心图书馆整装工作,发布海淀“十大演艺新空间”“十大文博新空间”。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顺利开放运行;八里庄昆玉文化中心等7个新建公共文化设施落地,支持现有11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人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达到0.42平方米。
  在推动文旅科技融合方面,坚持文化科技双轮驱动,完善培育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布海淀文旅大模型游客服务智能体,为游客提供全程智能服务;发布“智行海淀”科游探索号大巴车,打造系列精品科技旅游线路;推出文脉相承人文之韵等十条经典旅游线路。
  在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方面,三山五园成功获评全国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全面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数量较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2007-2011)新增32处,提升文物级别96处,革命文物21处。全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2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1处。
  在打造亮点文化项目方面,成功举办多项高水平国际交流活动,推动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对外开放。建设“两弹一星”精神研学基地。推进翠湖R地块文化岛项目建设。计划建设面积6.78万公顷,在R地块布局集文化、娱乐、商业、演艺于一体的五大空间,打造成为北京西北部服务科技青年、极具文化活力、引领演艺潮流的国际一流文化艺术中心。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渠道,让海淀文物“活”起来,把海淀文脉传下去。
  “文化建设议案”还持续推动海淀区文旅产业发展。据统计,2024年1-10月,海淀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收入合计10629亿元,同比增长11.7%,占全市比重58.3%。旅游人数和收入均实现双高增长,旅游接待人次稳居全市首位,达7900万人次,较上年同期增长18%;旅游收入位列全市第二位,达998.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6%。
  马上就访
  人大代表点赞海淀文化建设
  “过去的一年,海淀区在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比如五棵松万达、万象汇、砖窑里陆续成为文化展示新地标,海淀区还发布海淀‘十大演艺新空间’‘十大文博新空间’,三山五园文化艺术中心建成开放,值得称赞。”区人大代表,北京市地震局原宣教中心主任、政策研究员王越一直关注着海淀文化建设。他认为,当前海淀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的结果,是海淀人大的监督、海淀人大代表和各界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
  “海淀文化建设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我们有了一个好基础,要做好规划继续努力。”对于海淀文化建设的下一步发展,王越认为,文化建设要和文化遗产保护结合起来,不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王越说,海淀区一直非常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三山五园成为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全国的文物保护利用改革提供了重要借鉴。“比如大慧寺、西顶庙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其中西顶庙是北京五顶庙中保存较好的建筑。因此,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中,要提升文物保护利用的社会化水平,让中华文脉永续传承,这对于我们现在的文化建设发展都是有利的。”(赵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